中医说淋雨无小事那么淋雨后该如何驱寒祛湿

时间:2024-05-15 00:01:10来源:「母婴网」 作者:佚名

随着夏季的脚步日渐临近,雨水逐渐增多,大家免不了涉水淋雨。很多人认为淋雨不是什么大事,可事实上,淋雨不仅容易感冒受寒,还会引发多种疾病。一、淋雨让湿气肆虐

湿度也是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,气候变化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胁之一。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卫生条件变差、影响饮用水洁净度、加剧空气污染物等问题,导致食源性或呼吸性疾病,比如食物中毒、气管炎、疟疾、登革热、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。

从中医角度讲,雨水是“外湿”来源之一,会带来很多健康隐患。春夏之交湿气渐盛,而相比“六淫”邪气中的其他五邪“风、寒、暑、燥、火”,湿邪最难祛除。如果本身就有湿气的朋友,如果再平添“外湿”(雨水),相当于雪上加霜。

中医所说的湿邪,分为外湿和内湿。外湿,是因气候潮湿、涉水、淋雨或居住潮湿,外部水湿之气侵入人体所致;内湿则是一种人体内部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,主要原因在于脾胃受损,脾失健运、肺失宣降、肾失温煦导致身体运化水湿能力变差,以致水湿停聚。

二、雨天给身体埋下隐患

根据中医理论,皮肤与十二经脉脏腑相连。皮肤遭到湿气入侵,就会沿经脉内传脏腑,容易扎根作乱:

1、头疼脑热

湿气入侵人体,可出现头重如裹,甚至眩晕、头痛、恶心等。本身就体虚或淋雨较多的人,会出现恶寒发热、咳嗽、头身疼痛等症状。

2、腹胀腹泻

人体的脾主运化水湿,喜燥恶湿,外感湿邪后易使脾“受困”,出现腹胀、食欲减退、小腹疼痛、腹泻不止等问题。

3、手脚发凉

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记载:“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”,意思是说,湿有趋下性,沾染后最易侵袭人体下肢。

暴雨天气,由于积水,很多人脚和腿会不同程度的浸泡在雨水中,身体感染寒湿后,会出现腰膝冷痛、下肢冰凉、关节不适等问题。

三、雨天驱寒祛湿小贴士

1、冲热水澡

淋雨后及时冲个热水澡,利用热水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出点微汗,带走体内湿气。

2、吹风机吹背

大家如果遇上“下班雨”,建议回家后洗个热水澡,使用吹风机吹后背,尤其是大椎附近,也就是低头后能摸到脖子骨头最高的地方,祛风寒的效果更好。

因为后背在中医上讲是最容易受到寒气侵袭的地方,吹风机的暖风既可以吹走我们身上的湿气,也可以通过提供温暖的环境给身体驱寒。

3、喝姜汤或五虎汤

可以煮姜汤喝。中医认为,生姜具有驱寒、杀菌功效。“五虎汤”其实也是常见的5种食材,包括生姜、大枣、葱白、黑豆、核桃,大人小孩皆宜。

4、姜水泡脚

蹚水后,如果嫌喝姜汤太辣,可以用姜水泡脚驱寒,水温以40°C左右为宜。泡完脚后,用双手搓搓脚底,直至脚底发热。

5、健脾祛湿

五脏中的脾脏具有运化水湿的作用,如果因各种原因导致脾的功能异常,则容易让水湿停留在体内,最终导致疾病发生。因此,健脾往往是治疗“湿证”的关键抓手之一。日常可通过食疗祛湿,如陈皮、生姜、红豆、薏米、莲子、芡实、山药等;注意应根据体质的不同,选择适合的药膳食材,不可偏用一种。

温馨提示:寒湿重者建议少吃寒凉、油炸、甘甜、高热量的食物。还可以煲鲜山药芡实扁豆排骨汤、茯苓茅根瘦肉汤、白术砂仁猪肚汤,可健脾祛湿;也可以煲薏米赤小豆汤、木棉花薏米扁豆瘦肉汤,可清热化湿。

最新文章
儿童视频
推荐文章

网友跟帖

热门标签

商务合作qq:

Copyright 2019-2021 BAHV.NET 〖「母婴网」〗 版权所有

声明: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